問:林芝有什么特產呢?來到這個雪山腳下美麗的小城旅游是一件幸福的事,那么林芝有什么特產呢?
答:林芝特產介紹:
林芝有豐富的森林自然資源,其中包括大量的經濟植物與藥用植物,有隨處可取的野芭蕉、野香蕉、野檸檬、野柑橘等,有不勝其數(shù)的木耳、蘑菇、竹筍、花椒、八角等,此外還有延年益壽的延齡草、清嗓潤喉的黑節(jié)草以及重要藏藥南酸棗、鉤藤、石斛、名貴藥材天麻、三七、五味子、七葉一枝花、靈芝、蟲草、貝母、雪蓮、草烏等。
門巴族生活的地方,有十分豐富的竹木資源,他們特別擅長竹篾藤條的編織工藝,竹方盒、竹斗笠、藤背簍、竹筐等制品堅固耐用,工藝精美,林芝的少數(shù)名族所特有的手工藝:門巴木碗、竹編、珞巴石鍋和陶器。
八一鎮(zhèn)作為重要的藏東南物資與交易集結中心,周圍地縣的手工藝品及各種生資物資都通過它流向全區(qū)全國,娘布蘇拉節(jié)期間,有林芝地區(qū)物資交易會,是最佳的購物場所。
門巴木碗:門巴木碗是久負盛名的優(yōu)秀工藝品,它是用硬木樹根或樹瘤(巖柏、青(木岡)米柳、杜鵑或樺樹等)加工制成,木質細密堅硬,花紋別致美觀,用它飲酥油茶和盛酒有一種特殊的香味。門巴木碗不變形,不皸裂,不褪色,經久耐用便于攜帶,深受藏族人喜歡。特別是以巖柏、白青和樺樹樹根樹瘤制成的木碗還有防毒的功能。根據(jù)品質的不同,可將門巴木碗分為三種:上等為“雜雅”,以鑲銀邊者為最佳,這種碗制作精良、美侖美煥,是難得的珍品,中等為“鍋拉”,下等為“索果爾”。門巴木碗以墨脫達旺桑結林村的制作水平為最。
珞巴石鍋:在被譽為白度姆女神、海拔7756米的南迦巴瓦峰下,雅魯藏布江兩岸陡壁的懸崖上,蘊藏著極為豐富的皂石,它質地軟綿,呈灰褐色,是耐2000攝氏度高溫的工業(yè)原料。珞巴人利用皂石制出大小不同,形狀各異的石鍋。但是,在沒有現(xiàn)代工具和技術的情況下,制作石鍋相當費勁,原始粗糙,工效甚低。珞巴人制造石鍋的全過程是:選好材料后,先用鐵斧在崖壁上挖出一塊皂石,砍去四楞,呈圓形,砍去多余部分,留足所需尺寸,然后用鐵鉆從中向外一鑿一鑿地掏空,再細心地用小鐵鉆鑿去鍋壁上多余的部分,鏟平鍋壁和底部,使其平滑。稍有疏忽,石鍋有被打碎的危險,前功盡棄,因之,造石鍋者多為性情溫順的老人,道道工序相當謹慎小心,生怕出現(xiàn)意外。造一個直徑60公分的石鍋,需要12個工日。凡是圓鍋,鍋的兩端中間部位都留有兩個端手,便于端鍋。石鍋上下一樣粗,壁薄底厚,一般鍋底厚1.5公分。燒菜的小石鍋,小巧玲瓏,長圓形,直徑30公分左右,高約25公分,有20公分的長把。供嬰兒煮粥的石鍋呈圓形,直徑10公分左右,留有長手柄。烙餅也使用皂石板,直徑35公分,板厚2公分。珞巴族、門巴族和藏族,都喜歡用皂石鍋煮飯燒菜,雖然它傳熱慢,但散熱也相當慢,況且用它燒出的飯菜味美可口。制作石鍋難度大,但收入相當可觀,一個直徑超過50公分的石鍋可換回60升食鹽,三個大鍋可換回一頭奶牛。據(jù)對七家粗略統(tǒng)計,石鍋是他們的主要副業(yè)收入,占全年總收入的百分之五十三。盡管隨著鐵鍋、銅鍋和鋁鍋的相繼輸入和普及,但石鍋仍是珞巴和門巴人的當家灶具。